昆明蓝天翱翔中国唯一军鸽部队

点击数:21360 发布时间:2017-03-10 11:43:33

蓝色天空下,飞翔着一群鸽子;它们 有着部队的编制,曾立下辉煌战功;它们就是昆明军鸽,每只军鸽背后 都有一个故事 。

            %EK$}M[T2WP4GMRU%9O~]EJ.png

                                      定期放飞军鸽是训练它们学会自己回家


             1[FAE}B[7FEX7_@ZR)4TD(Q.png

                                                          人和鸽子亲近训练


            4NWHP$JIB96NC~03S}P2JB1.jpg

                                                     为鸽子戴上识别器



在昆明,每天都会有成群的鸽子在空中飞翔、盘旋,但不要以为它们只是普通的信鸽。它们享受部队正式编制的待遇,曾多次穿梭于烽火硝烟的战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它们,就是我国唯一的一支军鸽部队。几次大裁军,通信现代化,都没能动摇这支军鸽队的地位。

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神秘队伍呢……

住集体宿舍 它们带着荣誉飞翔

9月末的一个雨天,在成都军区司令部梁干事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解放军驻滇某部。车子开进院子,感觉和其他部队的营地并没什么不同。

再往院子后面走,有几栋普通的老式楼房,二楼阳台兼过道有密密的铁丝网。虽然还离着一段距离,却听见里面发出“咕咕”的叫声,这便是军鸽队鸽舍。

“军鸽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训练的,要让它们认你,你就得想办法与他们亲近。”专门负责军鸽训练的吴佳说。在他身边,有间以铁丝网为大门的房子,门上写着“亲鸽训练室”。“来,站在手臂上”,“好吃的在我嘴里呢”……一只只训练有素的鸽子,时而停在他手臂上,时而站在他肩上从他嘴里叼吃的……

“亲鸽训练室”旁边是军鸽荣誉馆,在这里可以看到这支军鸽队的光荣历史:

森林黑:1958年,在云南边防某地一线战斗中负伤流血,但它仍坚持飞翔,把前方急件带回了指挥部,指挥员立即派出骑兵赶到出事点,歼灭了窜入国境内的敌人。

高原雨点:上世纪70年代参加我国西部核试验穿越蘑菇云,从新疆飞回昆明,空距2750千米,历时31天……

每一只军鸽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牌子上简短的文字,并不足以展现军鸽的荣誉。

  越高黎贡山 四羽鸽带回救命药

一手创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军鸽队的副教授陈文广,如今已是80岁高龄。说起他的这支军鸽队时,他异常有精神。

“它们参加了好几个战役,最显著的是携带救命药。”回忆往事,陈文广的眼睛有神许多。

1956年,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某部片马风雪垭口的一名战士突患钩端螺旋体病,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医生进行了诊断后,发现前哨排没有合适的药,需要到直线距离50公里外的团部取药。

风雪垭口位于高黎贡山西麓,山下是怒江,海拔落差近2000米,亚热带瘴疠流行;山上是皑皑白雪。山高路远,一上一下得两天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连长打算请求上级派直升机营救。正当大家都在发愁时,有人提醒指导员:平常我们这些鸽子都可以带报带信,带两盒药也是可以的吧。

这个部队有一组往返通信鸽,在大雪封山期间,军鸽平时每天从前哨排飞到团部,携带文件、指示;在没有文件收发时,帮着带报纸和战士家信。一句话提醒了连长。于是,卫生员写了病情和处方,放飞了4羽军鸽。在战士们的焦急等待中,半个小时后4羽军鸽带回了两盒药,战士得救了。

后来这名战士掏出了自己的复员费,买花生米慰劳了这4羽鸽子,以感谢它们的救命之恩。

参与核实验 冲破云层回到昆明

“羽毛有烧焦味了,但它们还能从新疆飞回来。”几名训鸽员这样描述军鸽队的一次荣誉经历。

在我国进行的一次核爆试验中,陈文广奉军委总部命令,挑昆明军鸽乘火车前往新疆,参加核爆试验。

驻地条件十分艰苦,每人每天供应10千克水。训练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刮南风,沙丘一夜之间就移到北边;刮西风,沙丘又移到了东边。茫茫沙滩,让鸽子记住的标志物本来就很少,飘移不定的沙丘更增加了训练难度。

参加试验的军鸽,便埋伏在核弹爆心附近不同方位,鸽笼用无线电遥控启门,与核爆同时进行。

随着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军鸽冲出笼子,迎着辐射,顶着冲击波,急速地穿过蘑菇云层,通过核爆区,闯出了死亡地带,顺利返回基地。

而训鸽员却发现有5羽鸽子不见踪影。

后来,参加试验的各单位人员在北京集中总结学习。试验总指挥长张爱萍在总结会上表扬:昆明军鸽完成了在核战争条件下,以辅助通信手段保障通信畅通的实验课题。

而在回昆的路上,陈文广却一直闷闷不乐。然而就在回到部队后,陈文广却发现丢失的5羽鸽子竟从试验地飞到昆明,心情像如获珍宝一般开心。据说,这次任务的完成,也是昆明军鸽队能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飞回送情报 特务“意外”被俘虏

1973年的一天,边防民兵岩英与往日一样,在滇缅边境的丛林中执行巡逻任务。突然,他发现一处小山崖上有人蹬踩的痕迹,立刻警觉起来,沿着山崖爬上去,刚探出头就看见50米开外有3个人钻入了密林深处。

巡逻经验告诉他,很可能是特务越境。他想立即追上去截住特务,可转念一想,自己只有一把步枪,以一敌三,没有胜算的把握。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到解放军边防某部的驻地离这里不远,急行军的话一个小时就可以赶到;不如把情报送出去,自己再尾随他们,到时协助部队抓敌。

岩英从背篓里摸出一羽鸽子,写上情报,把鸽子放飞。随后岩英提着步枪,蹑手蹑脚地向着特务所在的地方走去。

太阳慢慢西沉,树林中渐渐黑起来了。3名特务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崎岖小道上。

“站住,不许动。”灌木丛中突然钻出一队人马。3名特务一下子被唬住了,来不及反抗就被俘虏了。此时,特务还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是怎么被发现的。他们不知道,是军鸽把情报传递给了部队。

与残匪相遇 受伤奋飞带来救援

1960年,某边防小分队到边境处理情况,在西双版纳勐巴拉森林中国际中心查线时,与残匪相遇。

残匪把国防通信线杆砍断,只要查线员下来检修,残匪就乘机伏击查线员。看到情况后,班长很有敌情经验,知道敌人打的是什么算盘。他让另一名老兵占领制高点掩护,自己下去检修。在下去之前,他把手榴弹的盖子打开,给冲锋枪上了膛。

“缴枪不杀!”残匪叫嚣着。班长假装投降,扣着扳机举着抢,一步一步靠近残匪,走到有效距离时,“哗,一梭子,残匪一片地倒掉。”然后,站在制高点上的老兵用大火力掩护班长撤退。

而在另一边,新兵正准备把敌情通过军鸽带回指挥部。他把军鸽夹在腋下装信时,不小心把鸽子的主羽弄弯了,而且还顺风放飞。鸽子没飞出去两百米就跌落在岩石上,被残匪射中。受到疼痛的刺激,鸽子奋飞而起。

这只受伤的鸽子到达指挥部时,另一只鸽子也到了。

“发生情况时,我们都是要放飞两只鸽子。丢失了一只,还有一只能保证情报传到。”

收到情报后,指挥部马上命令最近的连队支援,全歼了这伙残匪。

军鸽揭秘

军鸽是一种末梢通信

军鸽通信有以下几个优点:信息传递迅速,信息保密;雷达无法侦测;用法简单;成本低,容易普及。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它的通信应该是多层次、多网络、多手段的。军鸽通信,与骑兵通信、汽车通信、骆驼通信等传统的移动通信手段相比,具有速度快的明显优势。在正常情况下,鸽子每小时的飞行速度可达70~80公里,顺风时直线距离可达120公里,逆风时能飞到30公里。但军鸽通信又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它要有起飞/降落的条件。

军鸽通信,可以称之为末梢通信或保底通信,即当其他通信手段,如电台、电话、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手段都失灵的情况下,军鸽通信这种原始的通信方式才能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从战略角度讲,我国幅员辽阔,边境防线相当长,全部装备高精尖设备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军鸽成本低,还可以再生产。一对鸽子一年可以抱9对,4个月就可以成熟,后代又能繁殖,所以一年可以繁殖50多只。

鸽子一般可以活40年。军鸽一般使用9年,但也有军鸽二三十岁都还在执行任务的。有些边防、海岛部队,至今还继续保有军鸽通信。

军鸽可分为5种类型

鸽子能千里归老巢,凭借的是它身体内部的“罗盘”。正因为此,鸽子才能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军鸽任务的特点,军鸽可分为5种类型。

单程通信鸽:不管东南西北,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鸽子都能靠“罗盘”飞回来。

往返通信鸽:甲乙两地构成回路,甲地给吃不给住,乙地给住不给吃,利用鸽子的生理特征形成通信回路。

移动通信鸽:这种鸽子只认通信车,鸽舍装在车上,鸽子就认那个车。另外,颜色、声音和肢体动作三者构成暗语,来指挥鸽子,敌人不容易掌握。指挥部到哪,就把鸽子带出去熟悉下环境,然后带到前线打仗。明天转移了,它又去新地点。

夜间通信鸽:战争发生时的地形和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在训练中就要让鸽子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地形。夜间通信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要让鸽子学会夜间执行任务。

留置通信鸽:敌后侦察用,像《加里森敢死队》里描述的那种,把情报员空投至敌人后方,负责收集情报和资料,不能发报,情报只能由鸽子带回来。这种鸽子有一个特点,具有肌肉贮存能力,像骆驼一样;另外,关上一段时间,这种鸽子的关节也不会出现麻痹或失灵的现象,一放出去就能很准确地回来。

所以,鸽子要做到因种施配、因种施养、因种施训。

军鸽训练

旗语 用红旗警告鸽子别偷懒

“鸽子不经常放飞的话,翅膀会僵硬、变胖。” 昆明军鸽队年轻训鸽员吴佳说。

定期,他们要把鸽子拉到远处,让鸽子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这就是所谓的放飞训练,距离一般都在数十公里。鸽子的归巢性非常强,它们十分喜欢自己的鸽舍或窝巢,也不会忘记窝巢的所在位置。人们便是利用鸽子的这种强烈的归巢欲,训练它们为人们传递物品和消息。

每周,军鸽会进行家飞训练,就是让鸽子在部队屋顶方圆几公里的上空飞行,使鸽子保持飞行持久耐力的延时锻炼。

吴佳说,家飞训练分上午和下午两段,这样才能保证鸽子有足够的运动量。一些幼鸽可能飞不到一会,就会偷懒想早点回到鸽舍。那么多鸽子,训鸽员要怎样不让它们提早回窝呢?

“旗语。”吴佳说,军鸽队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鸽子天生怕红色,一见红色就会跑。“家飞训练时,一名训鸽员手持红旗,站在屋顶;另一名训鸽员也是手持红旗站在院子里。看到红旗,那些新鸽就不敢提早飞下来了。”

当训练时间达到要求时,训鸽员就会换上黄颜色的旗子,告诉鸽子可以自由活动了。这时,鸽子就可以落下来休息。自由活动一定时间后,再换上绿旗,鸽子就知道可以归巢进食了。

“一般只有新鸽才会想提前落地,老鸽子已经养成习惯了,就不消怎么赶,它们会看着旗子变换来调整自己。”他说。

逃生 遇鹰袭击时便扶摇直上

鹰,是鸽子的天敌。军鸽在执行任务时,碰到鹰会怎么办呢?

边防部队曾发生军鸽放飞后经常丢失的情况。后来,陈文广弄明白了,原来是鸽子遇到了它的天敌老鹰。由于老鹰的俯冲速度是鸽子的两倍,一旦有鹰袭击,军鸽可以说是无处躲藏。

最初,军鸽队让士兵配猎枪跟着鸽子执行任务,用猎枪保护鸽子。但这种方式非常麻烦,也影响军鸽执行任务。经过观察,他们发现鹰的上升速度慢,而鸽子的上升速度却很快;平飞时,鸽子和鹰的速度一样。晚上,鸽子的速度又是鹰的两倍。老鹰来了,如果军鸽不降低飞行高度,反而向上继续飞行,情况会怎么样呢?

抱着试试的想法,在训练中,一有鹰的袭击,训练员就强制军鸽往上飞,不让它降落。刚开始,鸽子很反感;过了几次后,条件反射,就养成了习惯。鹰来袭击的时候就闪开,鹰往下冲时就扶摇直上,待鹰重新飞高俯冲时,鸽子早已飞远。

特训 面对各种干扰也能飞行

还有一项训练内容是会损兵折将的,那就是特殊天气和特殊环境下的训练。

“通信信号发射塔对鸽子的干扰很大。”军鸽队队长陈春桃说,“我们总共在发射塔那训练了6次,一次带去100多只,不管怎么放,飞是飞得过去,但鸽子要绕着发射塔飞四五分钟。如果避开发射塔4公里左右,鸽子就又能直飞回来了。”有次,两只稳定性较好的鸽子也因此折损了,非常可惜!陈春桃介绍说,这种训练是需要的,因为鸽子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采访那天,雨也是一直下个不停。这种天气,也是不宜进行放飞训练。大雨天、暴雨天,或是大雾情况下,即使再好的鸽子,也不能训练。

针对云南气候条件复杂、地形多样、高原磁场强等特点,军鸽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培育出几十个能克服不同环境的系列品种,军鸽的归巢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历史追溯

上世纪40年代 云南军鸽黄金期

说起云南的军鸽,就得追溯到滇越铁路。上世纪20年代,法国人修筑滇越铁路时,带了一批通信鸽到云南。

“那时的通信还不是很发达,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陈文广说,下雨啊、下雪啊,电话线路容易断,无线电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站点。为了预防线路故障,就把鸽子作为辅助通信。火车到达一个站点,就将鸽子放到下一个站点,表示火车整点到达。

40年代可以说是云南军鸽的黄金时代,世界有名的品种都汇集到了云南昆明,有美军军鸽、日军军鸽等。这些军鸽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可以说都是精品。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军撤退,有些装备和物品,如军鸽、洋猪、洋鸡等,以很低的价格处理,这些军鸽也就散落在了民间。陈文广和另外几名鸽子爱好者,零星地把军鸽搜集起来。

后来,随着陈文广携带鸽子参军,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军鸽,成了我军军鸽,它们也就是现在这支全国唯一军鸽队的祖先。

1990年 昆明军鸽队扩编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国外的经验,我国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鸽部队。1950年,当时的11个军区相继组建了11支军鸽队,其中就有昆明军鸽队。1955年,军鸽队和军犬队合并。

20世纪60年代,就在昆明军鸽队不断取得成绩的时候,鸽子被列为了禁养动物,全国各地的信鸽协会遭到了冲击,部队也不例外。于是,各军区军鸽队的编制相继被撤销。

那么,为什么唯独昆明军鸽队保留了呢?这得力于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抗美援朝时,这位志愿军15军军长在战场上捕到过美国军鸽,他深知军鸽的重要作用。在昆明军区的努力下,军鸽队保留了下来,成了全军唯一仅存的军鸽队。

在那次冲击下,全国20多个信鸽协会、其他军区军鸽队都把精品送到昆明军鸽队“保留”,有300多只不同品种的信鸽。

1976年,军鸽队从军犬队分出,并入原昆明军区某部,编为军鸽组。

上世纪70年代,又引进了大批外国名种。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昆明军鸽队拥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种鸽子。1990年,扩编为军鸽队,隶属于成都军区驻滇某部。




热拍赛鸽
TOP BIDS
即将上拍敬请期待
COMING SOON